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网上聊天的行列。当网虫们以极大的热情体验着网上聊天这种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交流方式时,研究者们却看到,聊天室的存在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一现象置于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中加以初步分析,并简要说明它与传统传播现象的一些不同,以此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兴趣。
网上聊天究竟属于哪一种传播?对于与网络有关的现象来说,答案往往不是简单的A或B。
网络的出现,使得各种传播方式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例如,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但总的来说,我以为,聊天室里的交流行为仍然是符合人际传播的基本原理与机制的。以人际传播理论为一个研究出发点,还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用大众传播的眼光来看待诸如聊天这样的传播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
另一方面,聊天行为又与以往的人际传播有很大不同。这正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下面将讨论其中一些不同之处。
一、网上聊天是借助网络这一特殊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
早期的人际传播都是面对面的。随着交流技术的发展,人际传播也开始出现了间接传播的形式,例如书信、电报、电话、传真等。网络出现后,E-mail、网上聊天等,又给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其它形式相比,目前网上聊天主要不是通过口头语言而是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的(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的口头交流将会得以普及),而与其它书面交流方式相比,网上聊天又没有它们所需要的延时,它是实时的。可以说,网上聊天兼有电话与书信的特点,但这种特点不一定是它的长处。
利用网络这一媒介还意味着人们不需透露自己的身份。人们的交流也往往带有偶然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聊天室人们往往会暴露自己的阴暗面,因为他们无需隐藏什么,人们也无需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但这些交流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却会比过去的人际交流的影响要大。
二、在聊天室里,人际传播的网络十分复杂,并且具有不确定性
在一个多人参加的聊天室中,加入聊天的人数是可以动态变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全通道型的交流网络,每个人都可以与参加聊天的其它人进行对话。这种结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结构,但它的效率也是比较低的。在聊天室中,人们谈话的主题时常会发生变化,人们的喜好时常发生变化,人们之间的结盟关系也往往是摇摆不定,所以常常是几个小时过去,人们也没有达成什么共识。此外,由于人们一般对交流对象缺乏必要的了解,传播的目的也就不是十分明确,通常也无法选择合适的交流内容以及说服对方的手段。从传统意义上看,这种交流的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但也许这正是人们进入聊天室的乐趣之一。人们在聊天室中更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个过程对抱着不同目的上网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意义:有人从中发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有人享受舌战群儒的乐趣,有的人可能只是为了解闷或发泄。而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从别人的聊天中看到的,更像是类似于“头脑风暴”的过程,他从中得到的不一定是定论,而只是一些片断的启发。
三、在网上聊天中,一些人际传播的符号无法运用
人际传播的符号可以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其中非语言符号可以是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言语表情(如说话的语气、语调等)、个人空间(如谈话者之间的距离)等多种,但在网上聊天中,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实际上非语言符号是无法施展的。虽然人们也发明了一些用以代表自己的表情或感情色彩的文字符号,但这与人们下意识中表露出来的体态与表情是不相同的。当非语言符号被语言符号所代表时,人们可能会有意识强化或掩盖自己的一些态度。
基于以上这些变化,我认为,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网上聊天中以下一些方面:
一、人们上网聊天的目的以及聊天过程中这些目的的实现
当网络媒介使得受众的地位得以提升时,对于网络使用者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传播学者认为,大众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更侧重于分析受众在使用媒介时的心理需要、心理动机以及对传播方式与内容的选择等,因而更适合于网络时代的传播研究。因此,对人们网上聊天行为的研究也可以借鉴这一理论。
关注用户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实现,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们在聊天室中的种种行为表现,也才能更多地理解目前聊天室里的无序状况。这对于预测未来网络的发展并寻找相应对策是有益的。
二、聊天中语言符号的运用
前面指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聊天中主要借助的是语言符号。而人们要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其前提是,有共同的符号系统。这表明,现阶段的聊天,主要还只能是在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群中展开,网络的国际化,还并不能在聊天室中得以充分体现。即使是同一语言的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无法形成对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从而使交流产生困难。与一般的人际传播相比,在网上聊天室中,聊天者的身份背景更为多样化,交流中的人际网络更为复杂,因而对语言符号的接收与理解也较容易产生偏差。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同时,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由思维到表达的过程。当人们用书信等书面语言方式进行交流时,由于存在延时,相对来说,思维的过程更长,也就可以将自己的思绪理清楚再选择合适的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网上聊天中,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就不那么从容,所以往往人们表达出来的语言更多地是不受理智而是受情绪的支配。此外,一个人的性格与心理状态在此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个爱争强好胜的人在聊天时,可能不以是非为判断标准,而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处于上风。所以对聊天过程中语言符号运用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一般的语言应用的层面上,还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分析。
三、聊天过程中人的心理
人的社会心理在人际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也会影响聊天者在聊天过程中的态度与行为。在网络时代,当人们的交往空间由现实物理世界延伸到由网络组成的Cyberspace(网络世界)中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如从众行为等是否会有变化,如何变化,这些都应该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人们互不见面、身份隐匿、一般不存在功利因素等),聊天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可能与在物理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不同。如果借用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法,那么,在聊天过程中,人们很有可能将平日鲜有机会当众表露的“本我”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看到聊天室的无序状态时,就不应仅仅是简单地指责上网者的素质与水平,而是看到这种状况之后的心理动因。事实上,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9年初发布的报告,目前中国网络用户中有89%以上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也就是说,他们大部分应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在聊天室里的表现却往往显得比较“初级”。对网上聊天过程中的心理及表现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们在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压力,并观察他们如何在聊天中进行减压,也有助于有关方面采取措施来改善现实世界。
此外,对聊天者的心理研究,也可以给聊天者提供更多的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聊天过程中了解聊天对象的心理状况,以便采取更为恰当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
四、聊天的组织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从目前来看,在多人参加的聊天中,交流的效率常常并不令人满意。而这其中传播的网络结构或者说组织模式是一个影响因素。在这方面,有名人参与的聊天提供了一个借鉴。在这种聊天模式中,有一个中心人物,人们的交流围绕他而展开。相对来说,这样的交流效率较高,传达的信息量相对来说较多。那么,我们能否借用这一模式,在一些聊天室中设主持人?如果可行,那么主持人将在聊天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他将用什么样的方式开拓聊天话题的广度与深度?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
当然有人会争辩道,设主持人会破坏交流的平等性,或者削弱聊天本身的乐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们利用聊天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目的,就需要不同的方式或手段为之服务。研究不同的聊天的组织模式,有助于我们从多种角度来利用聊天这一网络传播方式,并获得相应的效果。
网上聊天作为与网络技术一起成长的一件新鲜事物,值得我们从各种角度包括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这一现象本身也给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带来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寻找新的答案。